福建师范大学着力构筑人才高地
来源:漳浦人才网
时间:2020-11-11
作者:漳浦人才网
浏览量:
2007年以来,福建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、国家精品课程3门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、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,获奖数居福建省省属高校第1位;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,获项数居全国高师院校前列……
这一连串的成果,源于福建师范大学长期实施的“人才强校”战略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、该校校长黄汉升教授称:“高校之间的竞争,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;提高人才建设水平归根到底在于‘引进急需人才,培养未来人才,用好现有人才’”。
引进急需人才:“大楼、大师一个都不能少”
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标志。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,福建师范大学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,多次修订《福建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》,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。
实施“一把手”工程,校长是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,各学院院长是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。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与学校规定相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,人事处和各学院、各部门各司其职,通力协作,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。
作为地方师范院校,学校财力相对有限,但从2005年起,学校把年度人才建设专项经费由2000年的15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以上。对部分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,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,在科研资助经费、配备学术助手,以及住房和家属安排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的待遇。
对于大师级人才,学校敦聘为“闽江学者”特聘教授和校特聘教授。“闽江学者”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,享受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福利及待遇,同时学校五年内向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提供教学科研活动经费,理工农医类200万元,文科50万元。校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每人每年5-10万元人民币,享受学校按国家规定提供的工资福利及待遇。学校为校特聘教授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、办公用房等教学科研条件和5-3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。
打破常规思维,采取多种形式,灵活“借智”。如,充分利用福建省人事厅等部门组织的“院士八闽行”活动机会,积极邀请院士们来校讲学和学科建设指导;积极承办高层次、高水平的学术会议,每年举办的高规格的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有20多场,使本校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够与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探讨;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助手,随学几年回校服务……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近年来,学校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近200多名。其中,国际欧亚院士1名、教育部“高校青年教师奖”获得者1名,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,校特聘教授13名,学科带头人4名,使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、学缘结构、年龄结构有了较大改善。
培养未来人才:“青年是学校发展的希望”
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,学校特别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,将其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战略来抓,并通过实施“青年教师培养工程”、“15100培养工程”、“创新团队培养工程”等三大工程,切实提高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水平。
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掌握高等教育理论与教学科研方法,学校每年都举行新教师岗前培训班。学校推行青年教师个案培养计划和助教限期培养计划,建立导师制度,并通过“青年教师技能大赛”,“教学优秀青年教师”、“校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”、“校十佳青年”等评选活动,进一步激励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。
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层次,改善师资队伍结构,学校设立了《青年教师科研扶苗基金》,制定了《教师进修暂行规定》、《遴选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暂行办法》等政策,对中青年教师在基金申请、出国进修、攻读学位等方面提供资助。至今年4月,学校先后资助了40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,现已有232人获得博士学位并回校工作,并获得学校提供的科研资助费,文科为一万元,理工科为两万元。此外,学校还先后选送134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进修,尤其是选拔了70多名教师分8批赴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双语教学培训。
为选拔培养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,学校启动了“15100培养工程”,“15”即用三至五年培养和汇聚15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、有较大影响的旗帜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,造就一批领军人物;“100”即用三年培养和造就10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。目前学校已选拔100人作为骨干青年教师重点培养,对培养对象在学历与学位提升、国内外访学与研修、各类科研课题项目主持或参与、学科梯队建设与学术创新团队参与等方面,都将优先考虑和推荐。
学校依托国家人才培养基地、重点学科、博士点、重点实验室建设,实施创新团队培养工程。学校出台了《福建师范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》,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,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。目前,该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、理论经济学、历史学、地理学、光学工程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,形成了一批批年纪轻、思想活、水平高、后劲足、作风硬的科研创新团队。经济学院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”项目,形成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创新团队,在短短的两年时间,就出版了5部专著,并在国家权威刊物发表数十篇高级别的论文,该团队承担的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》研究,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,15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其研究成果。
用好现有人才:“条件留人、机制留人、感情留人、事业留人”
为了激励教师,尤其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来,确保人才强校战略取得实效,学校坚持“硬件、软件”一起抓,形成以业绩、贡献为重的导向。
随着旗山校区建设基本完成,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学校占地面积3524多亩,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生均18.35平方米,教学仪器和设备生均8152.91元,图书生均111.3册……众多项指标都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。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备、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为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,学校进一步加强“软环境”建设,积极推行岗位聘用制,由“身份管理”转变为“岗位管理”,形成“人员能进能出、职务能上能下、待遇能高能低”的竞争激励机制,在深层次上促使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。同时,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职工考核评价机制,坚持岗位与考核相挂钩,凡达不到教学、科研最低要求者,实行高职低聘或晋级时“一票否决”。进一步修订校内岗位津贴方案,突出重业绩、重贡献的导向,并向教学、科研第一线倾斜,实行动态管理,多劳多得、优劳优酬,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敬业爱岗,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。
在福建师范大学,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,就是每逢过年,学校党政领导都会向引进人才、留学人员及家属拜年,甚至与留在学校的教师一起联欢、吃年夜饭。
春华秋实,目前学校人才高地已初步形成:现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及成员2人,国家级“教学名师”2人、省级“教学名师”11人,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4人、省级人选53人,省级优秀专家21人,教育部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”3人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5人,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5人,“闽江学者”特聘教授6人,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。